联系电话:0311-86048856

当前页:首页 >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

文旅中国 打开 微评十三艺 | 青年说——神出鬼没荷叶兵 英勇杀敌雁翎队

发布时间:2022-09-15

 

碧天的荷叶将朵朵莲花点缀的分外娇美,锦绣的白洋淀景色也因代代流传的雁翎队故事而愈加鲜活。8月23日晚,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河北省艺术中心出品的民族歌剧《雁翎队》在河北省艺术中心倾情上演。作为文华大奖音乐舞蹈杂技类参评演出的开幕之作,民族歌剧《雁翎队》在给观众带来惊艳之余,也正式拉开了由河北省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盛会的帷幕。



民族歌剧《雁翎队》剧照 河北省艺术中心供图


民族歌剧《雁翎队》全程近2个小时,分四幕讲述了素有“水上飞将军”之称的雁翎奇兵故事。生动再现了白洋淀百姓在雁翎队带领下全民抗战、保家卫国的英勇战斗场面,书写了一首燕赵儿女可歌可泣的民族赞歌。


一、音画交融打造视听盛宴


瓦格纳曾说:“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一部歌剧的成功除了要有优秀剧本加持,更离不开贴合故事发展的音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近代的民族歌剧音乐多以西方交响乐队为主,如何用西方乐队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很考验作曲家功力的事情。民族歌剧《雁翎队》无论在剧本创作还是音乐贴合度上,无不体现着制作团队的精良用心。


序曲是一部歌剧的开篇音乐,起到定场与揭示全剧主题的关键作用。《雁翎队》序曲音乐以交响乐队全奏为主,定音鼓与铜管乐器组开篇便奏出大气磅礴的旋律,如冲锋号角般拉开了战斗序幕,也奠定了整部作品荡气回肠的英雄主题色彩。随后,在弦乐组如诉如泣的合奏中,舞台上一幅碧天莲叶相连,霞光映红芦苇的旖旎画卷徐徐拉开。似流水般的竖琴拨奏点缀其中,彰显出满满的水乡气质。薄雾依稀间,一弯轻舟在荷田间由远及近,划开湖水荡起层层涟漪……逼真的布景道具、高清LED屏幕与全息纱幕投影,将舞台实景与科技完美交织,整个舞台像一幅流动的丹青水墨画,一下子就把观众拉进华北明珠白洋淀美景之中。轻舟之上是归来的白洋淀抗日英雄刘淀生,一曲咏叹调《重回白洋淀》道尽了红军战士的革命志向与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他要带领白洋淀百姓建立抗日游击队——雁翎队。整首咏叹调旋律以舒缓流畅开始,随着讲述逐渐起伏,即将序曲音乐与第一幕音乐完美过度衔接,又引出整部戏剧背景与故事开端。


如何用音乐表现这支神出鬼没的淀上奇兵呢?作曲家采用轮唱、合唱、领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将雁翎队员隐蔽于荷叶下、芦苇丛中伺机而动的机警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神妙莫测的荷叶兵就像直插敌人心脏的利刃,为整个华北抗日游击战斗起到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


作曲家还为主角人物创作了性格乐思,前奏音乐一响起便知是哪位人物出场:果敢正直的淀生,率真勇敢的英莲,俏皮可爱的小菱,亲切明理的母亲,摇摆不定的刘金才,唯利是图的申老爷……一个个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人物伴着不同风格特点的音乐悉数登场,剧情引人入胜又层层递进,音乐共情之余又升华主题。当小菱被捕剧情推进到紧张阶段,那一曲痛骂汉奸的咏叹调唱得观众直呼过瘾,当英莲将敌人带入埋伏圈时,剧情随之进入高潮,英莲一曲《我们再相见》唱罢英勇就义时,观众也留下了痛惜的眼泪。


主题曲《雁儿飞》更是贯穿全剧,时而整段大合唱,时而一两个片段出现,随着故事情节和情绪的不同,主题曲的伴奏乐器、节奏、速度、和声等均不同,它不断唤起观众记忆,起到升华中心思想的点睛作用。朗朗上口的旋律与亲切质朴的歌词,唱出了雁翎队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精神,也饱含了战士们对家乡、对亲人依恋不舍的侠骨柔情。


《雁翎队》整部作品从音乐创作到演员演唱、从剧本设计到舞台表演、从道具舞美到科技手段应用都做到了精益求精。让观众在音画交融中身临其境般的感受雁翎战士的革命情怀,从而达到视觉、听觉的双重契合。


二、用中国传统音乐讲好中国革命故事


整部作品虽说以西方交响乐为主,但又时刻透露出地方传统音乐的影子:河北民歌小调、评剧、保定老调、快板书、传统打击乐梆子和弹拨乐三弦……巧妙地融合到歌剧整体音乐框架中,使整部歌剧富有浓厚的燕赵地方色彩。比如《风吹荷花十里香》中作曲家就是在河北民歌《走山梁》的旋律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旋律听来亲切又优美。《我们再相见》中作曲家还加入了河北梆子“紧拉慢唱”的唱腔板式,再配以锣鼓点过门音乐,将剧情推向高潮。地方民歌和戏曲的融入做到了自然流畅,加入方言的说唱词毫无违和感,也显示了作曲家对地方传统音乐的掌握与歌曲写作的深厚功底。


在今年“十三艺节”舞台上,我们还看到了《沂蒙山》《红船》等革命题材的民族歌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题材优秀,演绎角度新颖,其音乐也有着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湖南的民歌花鼓戏、山东的快书秧歌、河北的老调评剧等中国传统音乐,赋予了歌剧音乐特殊质感,也给作曲家创作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