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311-86048856

当前页:首页 > 展览资讯

微评十三艺 | 青年说——文学经典的艺术诠释

发布时间:2022-09-15

 

为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由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作的曲剧《鲁镇》于8月31日在唐山大剧院上演,该剧是一部将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药》《阿Q正传》《孔乙己》《明天》《风波》《头发的故事》《长明灯》九篇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汇集到一个场景、集中表达鲁迅作品思想内涵的戏剧,在对鲁迅作品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艺术提升。全剧以狂人的疯癫和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病态现象,这种对鲁迅作品的巧妙改编,更进一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加深了矛盾冲突,突出了人物性格,极具艺术感染力。



曲剧《鲁镇》剧照 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供图


演员们的表演令人叫绝,尤其是全剧结尾处祥林嫂在雪夜如泣如诉的控诉,可以说是嗓音纯净,唱功扎实,活生生的展现了一个被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所残害的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形象。舞台设计简洁,灯光昏暗沉重,契合表现人物心理。配乐也很细腻讲究。如第三场,祥林嫂被卫胡子抓走时,狂人想救却无能为力,只能一句句无奈地重复:“放开她。”此时,二胡、唢呐、吊镲的合奏使忧伤、孤独、苍凉感瞬间充斥全场,悲愤无助直抵人心。第四场贺老六安排婚事时,配乐选用欢快的笛、铙、高音唢呐,极具喜庆。第五场,开场童声数板,阿毛和村里小朋友嬉戏打闹,一片祥和。与之后阿毛遇害时急迫紧张的“紧锤”锣音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对祥林嫂不幸遭遇的表达。第一场开头和最后一场的结尾处,出现同样的画外音唱:“曾经有个镇,住着一群人,或梦或醒多混沌,堪笑堪怜泪涔涔。”细心听就会发现,结尾处的琵琶独奏更加清脆,节奏明快,诙谐轻松又带有讽刺的韵味,更凸显鲁镇的看客们冷酷麻木和“狂人”的无奈。


曲剧《鲁镇》把鲁迅先生的九部作品融为一部剧作中,众多经典角色齐聚一堂,可分为三类:看客、狂人与祥林嫂、鲁定平。


自称学生迂腐无能的孔乙己、观念陈旧保守的九斤老太、精神胜利法的阿Q、毫无主见遇事祈求上苍的单四嫂子、愚昧麻木的华老栓、凶残狠毒的丁举人、地主劣绅赵太爷等一众人充当了看客角色。他们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如同看戏,对他人的遭遇没有同情心,既是旧社会的杀人凶手,也是受害者。这群看客全剧集中出现过三次,开场自报家门伴随着他们的经典台词:孔乙己“窃书不是偷”、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阿Q“儿子打老子”、赵太爷“阿Q,你也配姓赵,啊呸”等等。这样的开场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为剧情的发展做足了铺垫,调动了观众的观赏兴趣。此时祥林嫂在卫胡子的追赶中登场,直呼救命,而众看客们都选择了直接关门避事,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在第六场咸亨酒店场景,看客们第二次出现,吃喝聊天,每个角色重复自己经典的口头禅,看似是多余手笔,实则表现封建社会民众迂腐守旧、冥顽不化的精神状态。面对祥林嫂的遭遇,看客们一致带着看戏、猎奇的心理,哄骗祥林嫂讲出她的故事,使她沦为笑柄,而等新鲜感一过,又都回避、躲闪、推卸,丝毫不觉得自己行为的冷酷,不觉得自己是扼杀祥林嫂的推手。最可恶的是柳妈,愚昧地哄骗、诱导祥林嫂去捐门槛,似乎给了祥林嫂一种生的希望,却彻底将她推上绝路。在全剧的结尾处,众看客第三次登场,当他们看到在除夕祝福之夜、大雪飘飞的街道上祥林嫂被冻僵的尸体时,却麻木地、事不关己地走开了。这些看客是旧社会无数底层民众生存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他们自身备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又习惯去伤害和欺辱比他们更弱小的生命。正是这些看客,成为祥林嫂这样一个勤劳善良、忠厚本分的民间女子走上绝路的无情帮凶,是鲁迅笔下的“无名杀人团”。通过对这些“看客”人物的塑造,剧作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狂人与祥林嫂是《鲁镇》的核心人物,集中表达了这部剧的主旨,狂人是形式,祥林嫂是内容。狂人负责述说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祥林嫂负责诠释封建社会“吃人”的具体表现。狂人从始至终疯疯癫癫,无人理会,看客们拿他的话当疯话,卫胡子本来要打他,一听说他是疯子便不再理会,就连好友鲁定平也带着同情的心理拿他当疯人看待,然而全剧最清醒的人怕也就是狂人了。祥林嫂被卫胡子追赶时上前解救者是狂人、劝鲁定平不再读古书的是狂人、提醒鲁定平外出学习要小心被别人吃了的是狂人,看清世人皆“吃人”,只有孩子是无辜的,喊出“救救孩子”的也是狂人。编剧把狂人塑造成了一个看清封建社会本质,但又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实、无人信任的个体存在,这种表现形式极具戏剧张力。从头到尾狂人都不停的提两个字:“吃人”,而且是“人吃人”,到底怎么个“吃人法”,祥林嫂通过四次绝望的遭遇,清楚的展现了自己是如何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第一次是祥林嫂在丈夫祥林死后,逃到鲁家做帮工,此时她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但最后还是被婆婆抓回去强行嫁给贺老六,几欲撞头而死。第二次是对贺老六妥协,并有了一个儿子时,她对生活又有了憧憬,但随着贺老六和儿子的死亡,她自己也被贺家赶出门,变得无依无靠。第三次是她又到鲁家做帮工,被鲁家嫌弃。柳妈骗她捐门槛可以赎一辈子的罪,此时祥林嫂又有了活下去的希望。然而鲁四老爷认为两次丧夫伤风败俗、罪孽深重,捐再多的门槛也无法赎罪,把她赶出鲁家,就连府里的丫鬟都朝她翻白眼。祥林嫂的内心困惑了,精神恍惚了。最后一次,祥林嫂虽流落街头、沿街行乞,但仍希望给自己的困惑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看客的冷眼与厌恶,使她对生活彻底绝望了。最终,她对这个生活过的世界毫无眷恋,在别人的祝福之夜,冻死在冰天雪地之夜。剧作也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批判了中国传统封建礼教文化的“吃人”本质。


鲁定平这个角色本是鲁迅《祝福》中的一个过场人物,不经意间被提过两笔,在曲剧《鲁镇》中却成了主要人物。这一改编非常成功。纵观《鲁镇》全剧,处处充满了压抑、迂腐、无奈,鲁定平的出现才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他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盏冲破黑暗带来光明的灯塔。他不仅有理论上的指引,更有付诸实践的坚定,在与封建伦理道德抗争的道路上,比狂人更进一步。因为狂人虽然看清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却无力与之抵抗,更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只能做些虚妄的幻想。而鲁定平就是改变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先驱者,虽然英勇就义,但他“愿将此生效秋瑾,雪泥鸿爪亦有痕。一腔热血献华夏,唤醒沉睡梦中人”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最终通过一代代英雄儿女的不懈努力而变成了现实。这些前驱者不仅唤醒了“沉睡的梦中人”,而且正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鲁镇是鲁迅笔下故乡的代称,鲁镇里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旧中国整个的社会状态。曲剧《鲁镇》以戏剧的方式,表达了一种超越地域的普遍人性、普世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虽然封建制度一去不复返,但历史的教训我们不能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吸引教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国梦为动力,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让《鲁镇》里故事真正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