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河流分属三大流域、十一大水系。 在河北,河流分属三大流域、十一大水系。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1386条,分属海河、滦河、辽河、内陆河4个水系,总长度4.09万公里。这些河,从太行山、燕山,或者更遥远的地方赶来,或是直奔入海,或是在河北的这片土地上逐渐隐没。 在河北,另有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30个、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1075座。白洋淀、衡水湖、察汗淖尔等著名湖泊亦有淡水、咸水之别;此外,各种温泉冷泉众多。从大禹治九河开始,善于治水的基因就刻入了燕赵大地。从永济渠到京杭大运河,从各大水库到南水北调工程,河北人与干旱、洪涝斗争,向水兴利的历程中,修建的人工水体遍布全省。龙生九种,各不相同。 淀湖湿地 生态卫士 白洋淀,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有大小淀泊143个,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它上承九河、下注渤海,守护着华北生态系统的平衡。智慧的白洋淀人种稻栽苇、植莲养鱼,创造出多样实用的百工技艺。作为革命老区,英勇的白洋淀人抗击敌寇、保家卫国,传承着雁翎队的抗战精神。 大观园 摄影:赵瑞光 25000年前,古白洋淀在北京洪积扇和石家庄洪积扇之间的低洼地带开始靠天发育,是淀是陆,是汪洋一片还是星罗棋布,取决于降雨量的多与寡。宋辽对峙时,白洋淀迎来了第一次改头换面。北宋构筑出一条水带,浩浩荡荡,绵亘在宋辽之间,后世称之为“水上长城”。 今天的白洋淀河湖相连、淀濠一体、堤塘屈曲的样貌,就来自于北宋奠定的基础。而后世不断加筑的大堤,则让白洋淀彻底稳定了下来。此后的岁月里,种稻栽苇、植莲养鱼,勤劳的白洋淀人尽享丰足。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诸多鸟类生存栖息 如今,“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在白洋淀边崛起。白洋淀的生态对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意义重大。河北统筹调度多种水源,让白洋淀水面面积保持在250平方公里以上,恢复白洋淀良好生态系统。 白洋淀的高等水生植物约有40多种,它们是草食性、杂食性鱼类的饵料之一,也是多数鱼类栖居和产卵的场所。而且,能吸收、富集水中污染物,是“水环境卫士”。此外,华北地区规模和处理能力最大的功能性生态湿地——府河、孝义河河口湿地,竭尽所能清洁着入淀的水源。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经历过风霜雨雪,白洋淀终于如孙犁笔下一般淡泊宁静,它坚定着陪伴着雄安,期待着一个不同凡响的未来。 栈道霞光 摄影:宋一力 1960年之前,衡水湖只是禹贡黄河和北宋黄河等古河道淤积高地之间的一片洼地。1947年起,全国第一个机械化农场——冀衡农场,曾在这里开垦土地3万多亩。 1958年开始围堤蓄水,计划用来灌溉农田。但蓄满水后,却因为缺少配套的提水设备,非但没能浇上地,反而因为高水位蓄水,加剧了周围土地的盐渍化;同时围堤单薄,对周边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于是,1962年开始放水,退水还耕。 这片洼地,在清朝时被称为千顷洼,与古黄河、古漳河、古滹沱河、古滏阳河等多条河流关系紧密,实际上是这些古代河流在太行山东麓倾斜平原前缘冲刷形成的浅碟形洼淀。 华北平原上,这样的洼淀,还有很多,如滏阳河流域的永年洼、宁晋泊、大陆泽,大清河流域的文安洼、东淀、兰沟洼,子牙河流域的贾口洼……这些洼淀,为河北湖泊的出现提供了地形基础。 而洼淀能否成为湖泊,则需要水源的保障。1973年开始恢复蓄水的衡水湖,是通过冀码渠引来的滏阳河水;其后,主要是通过引黄入冀工程引来的黄河水;黄河缺水的2005年,还曾向岳城水库引水。 由于水源所限,河北平原上的大多洼淀,仍旧只是洼淀。唯有衡水湖,已成华北地区单体水面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还拥有水域、沼泽、草甸、滩涂、林地等,成为我国北方极具稀缺性和典型性的内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南迁北徙的鸟类提供了一块优良的栖息地和庇护所。 在河北,还有94.19万公顷湿地,五大湿地类型齐全,拥有永年洼、闪电河等二十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它们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降解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京津冀地区和整个华北平原的气候以及生态质量。